本期案例,请看槐荫法院刘佳法官深入践行“互联网+马锡五审判方式”,高效化解农民工薪资纠纷,让务工人员快速拿回“血汗钱”。
案情回顾
陈某等人受马某雇佣,在某项目从事建筑工作。完成施工任务后,马某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迟迟不支付劳务费,仅为陈某等人出具一张载明拖欠其劳务费的书面证明,项目方工作人员亦在证明上签字,对欠款事实及金额予以确认。劳务费证明出具后,经多次讨要,马某仍未支付费用,陈某等人分别将马某起诉至槐荫法院。法官阅卷后发现,这几个案子均为同一被告,原告诉求相同,均为讨要劳务费,且证据充分、事实清晰,案情并不复杂。但考虑到陈某等人系外来务工人员,全靠务工收入支撑家庭开支,若拖欠的劳务费久拖不决,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基本生计,也不利于民生保障。而且,陈某还有很多工友面临同样的情况,如果简单“就案办案”一判了之,还会引发后续更多诉讼,不利于让农民工兄弟快速拿到“血汗钱”。
为切实降低维权成本,将司法便民落到实处,法官深入践行“互联网+马锡五审判方式”,没有简单启动庭审程序,而是先通过互联网法庭积极对接双方当事人,高效便捷查明各方诉求,避免当事人往返奔波,一方面,主动与陈某等当事人沟通,深入了解原告的实际困境。另一方面,积极与马某沟通,了解到由于项目方未完成结算,马某确实存在资金压力。
为落实定分止争、推动案结事了,法官当即决定组织原、被告及项目方三方开展线下调解,法官结合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,用 “接地气” 的语言释法明理:一方面,向马某阐明,其作为雇主出具劳务费证明后,就负有法定付款义务,若继续拖延,不仅要支付全部劳务费,还可能承担迟延履行利息,反而加重负担;同时,法官也考虑到马某的客观困境,明确项目方应履行的法定义务。清晰的法律阐释与真诚的沟通态度,为三方架起沟通的桥梁。最终,在法官的见证下,三方达成一致意见,形成农民工薪资批量解决方案,并由法院出具调解书,陈某等人的“血汗钱”有了着落,也给其他工友提供了参考,有效减少重复讼累。
农民工讨薪案件虽标的额不大,但每一分钱都是农民工的 “血汗钱”,关乎民生福祉与公平正义。法官在办案过程中,始终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,不搞“坐堂问案”,而是线上和线下方式相结合,深入群众察实情,注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读法律,让双方当事人放下对立积极解决问题,高效化解纠纷,实现权益快速兑现。通过这种方式,不仅化解了已经到法院的纠纷,还让后续未诉纠纷有了参考,降低群众维权成本,真正实现了 “案结事了”,切实守护民生权益。